华为手机时间不准

发布时间: 2023-02-24 16:18 阅读: 文章来源:转载
前言

在今天,你即便不买华为手机,也多多少少对华为这个品牌和这家公司有所了解。围绕着华为展开的话题不计其数,而这其中,要数华为手机相关问题讨论最多。

华为从2003年开始做手机,到如今已将近20年时间。如果不是因为受到制裁,华为手机很有可能仍然是中国第一,全球前三。有人说:“在智能手机行业,美国有苹果,韩国有三星,而中国则有华为”。

如果华为按照被制裁前的势头发展至今,无疑将让这句话更加深入人心。但很不幸,如今无5G芯片可用的华为,已经从“欲与三星争第一”的勇猛,滑落到了“全球第十”的无奈。很多华为的粉丝都在期盼华为早日解决芯片问题,东山再起。有人则觉得,华为的手机业务算是“废了”。

那么,究竟华为手机在未来能不能重振旗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不妨从曾经影响华为手机发展的三大历史时刻(事件),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任正非为什么不让华为做手机?

把时钟拨回2002年,华为的一次会议上。会议参与人员有任正非、华为3G小组组长张利华等若干人。

此时正值华为的冬天,前有和思科的“世纪诉讼”,后有任正非爱将李一男的“叛变”,这时华为的会议,氛围非常凝重。

张利华在会议上发言:华为的3G设备只能卖一次,但是消费者一年会换好几部3G手机,中国有好几亿手机消费者。华为应该尽快立项3G手机!否则会失去巨大的市场机会。

任正非听了,大手啪地很响地拍桌子说:华为公司不做手机这个事,已早有定论,谁又在胡说八道!谁再胡说,谁下岗!

如果回到这个会议上,就当时的形势来说,你会赞同张利华的发言,认为做手机是一个明智之举。

不怕暴露年龄的人,对于“手机中的战斗机”这一广告语应该很熟悉。这句话曾经在2007年春晚上被演员宋丹丹搬上舞台,演化出了那句更为著名的“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欧耶”,逗翻全场。

被誉为战斗机的手机,就是本世纪初成为第一的国产手机波导。2002年,波导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达到了14%左右。2003年以1000万台的销量超越了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坐上了当时国内手机市场的铁王座。

而在前三年,国产手机的产量都在大幅增长。

1999年,13万部,国内手机市场占比2%左右;

2000年,440万部,国内手机市场占比达到8%;

2001年,1048万部,国内手机市场占比达到15%

......

从这个增长趋势上来看,在2002年这个节点入局会是一个不错的时机。如果说中国手机的发展历史上,有哪两次对国产手机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那么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这几年是一次,这决定了国产手机在功能机时代的崛起,孵化出了后来的中华酷联。

另外一次则是十年后的2010年左右,此时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这决定了国产厂商在智能手机时代的崛起,孵化出了华米OV。

说回2002年这个节点。之所以国产手机的出货量迅猛增长,在于运营商的资费大为降低,加上手机越来越便宜,有了普及的可能;除了时机外,华为做手机是大势所趋的原因,还在于华为自己的通讯业务遭遇到寒冬。

外有和思科的诉讼,内有和李一男创立的港湾“对垒”,华为内外受敌不说,还因为过于专注在GSM,而错失了CDMA的发展。此外,华为因为拒绝做小灵通手机,让国内竞争对手中兴抓住了小灵通的机会,开始迅速成长。

张利华在其《华为研发》一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当年的一个展会上,诸如摩托罗拉展示的手机游戏,西门子、松下、诺基亚展示的彩屏照相手机等得到了极大地关注,而华为研发的系统侧网络设备技术,却无人问津。

不过,这些情况任正非并不是不知道,任坚决拒绝的原因,则要从1994年说起。

华为其实早在1994年就成立了一个终端事业部,负责终端产品的研发。但是当时开发的不是手机,而是固定电话机终端。但是当时的固定电话利润低、华为又外包生产,导致质量非常差。

据当时的华为员工戴辉回忆,华为春节时将这些电话机打折销售给员工,带回家孝顺父母,但是拿回家发现基本用不了。不防雷,打一次雷,就会坏一批。

更尴尬的是,华为将自家的电话机作为礼品送给客户,故障连连,被调侃:你们连无绳电话都做不好,怎么能做好基站?

这句话可以看到华为当时的处境,终端不仅没做好反而严重影响到了华为的品牌形象。最终,任正非没办法只能以亏损2个多亿的代价止损离场。

这次出师不利,让任正非提出:“华为以后再也不搞终端了”,“谁再提搞终端,谁就滚蛋”。

虽然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是2002年的形势对于华为,做手机是箭在弦上。

于是,经过多次研讨,任正非在一次会议上再次听了张利华的报告之后,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纪平,拿出10亿元来做手机!(当时纪平负责财务)第二句是:为什么中兴GSM手机没有做好,亏损了好几年,你们要想清楚。做手机跟做系统设备不一样,做法和打法都不同,华为公司要专门成立新的终端公司做手机,独立运作!你们几位筹划一下怎么搞。

决定做手机之后,华为很快搞定了小灵通的技术,将当时市场上卖3000多的小灵通手机,按照200元出厂价卖,从而一战成名,站稳了脚跟。

不过,在2011年之前,华为的手机都是运营商定制机,虽然手机印上了华为的logo,但是本质上华为就是个手机代工厂,给运营商造手机。华为通过做白牌定制机的形式,成绩还不错,2007年发货量就已经超过了2000万台,年复合增长率72%。

虽然增长迅猛,但是华为却想在第二年卖掉手机公司。

二、发展6年后,华为手机公司差点被卖掉是怎么回事?

2008年5月,华为找来黑石集团和KKR等五家私募股权基金,发出竞购邀请,希望出售至少49%的股权。

当时华为之所以想要出售手机公司,除了想要复制出售华电和华三成功回流资金的经验外,还在于当时的华为手机业务不赚钱。

制造业有一个“微笑曲线”理论,说的是在全球产业链分为产品研发、制造加工、流通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的利润率在坐标轴上连起来,就是一个类似人脸的微笑曲线,两端的产品研发和流通环节利润率高,而处于中间位置的制造加工则是个苦力活,风险大,利润率低。

华为在2011年以前的手机业务,就是纯粹给运营商代工生产,完全就是个“工具人”。

华为依靠在通信行业积累的巨大运营商渠道优势,给运营商制造白牌定制机,固然可以获得巨大的出货量优势。

但是,定制制造在微笑曲线中,属于利润率最低的环节,当时华为手机的净利润率只有5个点左右。此外,由于很多手机制造的物料需要提前三个月下单,一旦市场预测不准,很多物料就会砸在华为手里,让本来就微薄的利润全部亏光。

这导致手机业务发展六年来,在华为内部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不受重视的地位。

2008年正好华为遭遇危机,于是任正非想卖掉手机业务,缓解财务压力。不过,雷曼兄弟突然破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最后就没卖成。当年如果收购的进度再早一个月,可能就没有后面华为手机的辉煌历史了。

就这样华为手机延续以往的运营商定制机的模式,一直发展到2010年。这一年,苹果发布了智能手机历史上最经典的iPhone 4。乔布斯在发布会上表示:“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iPhone 4重新定义了iPhone”。

iPhone 4的发布,彻底引爆了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功能机的诺基亚时刻来临。

这一历史机遇让华为手机业务找到了发展方向。对此,任正非专门召开了一次座谈会。会上,最终将手机终端业务,与运营商管道业务、企业网并列成为华为公司的三大核心业务,从此华为手机开始逐渐放弃运营商定制手机业务,转而发展自有品牌。

三、华为手机在高端市场的格局之年,是如何开展的?

华为在确定了将手机终端业务并列为集团三大业务之一后,把余承东从欧洲市场调回了中国,挂帅成为手机公司CEO。

在就任华为终端CEO时,余承东撂下一句狠话:这么多年,在华为人的心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在我手里,华为终端要么做没了,要么做上去,没有第三条路!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有句名言:战略不是预测未来,而是决定我们今天做什么才有未来。

对于华为来说,一旦将某个业务定为战略机会点,就会不顾一切地投入,用任正非的话来说,千军万马只对准同一个“城墙口”冲锋,不惜一切代价地去打开,一旦打开这个缺口,整个城就是你的了。这也是任正非找来余承东这样的猛将领导手机业务的原因。

华为在战略机会点上的压强投入是取得转型胜利的保障。依照华为的惯例,每年会将10%~15%的收入投入研发,而其中手机终端最近几年均达到了15%左右的比例。

依靠强大的人力、财力投入,华为手机迅速增长。到2012年Q4,华为首次出现在智能手机全球排名前三的厂商之列。这一年智能手机发货量3,200万台,同比增长60%。

到2013年底,华为复制小米的打法,推出了荣耀品牌,进一步加速了华为手机销量的增长。这一年,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达到5,200万台,同比增长超过60%。

不过,华为的智能手机业务虽然发展迅猛,但是在高端市场的进展一直不温不火。

当年华为推出了代表极致科技的D系列,极致时尚的P系列、G系列的极致性价比以及Y系列的极致可获得四大系列手机。

其中,华为主推的是D系列,推出了当时号称全球最快的四核手机D1,虽然被著名科技媒体Engadget称为“你能想象的最佳四核手机”,但无论是D1还是后续的P5、P6,被寄予厚望的这些高端手机,出货量一直徘徊在三四百万这个水平。

这个成绩不能说不好,但并没有让华为满足。华为要发展到足够和苹果、三星竞争的水平,必须拿出属于自己的爆款旗舰产品。

无心插柳柳成荫,2014年,华为推出两款手机Mate 7和P7。Mate7高配版售价高达3699元,在当时国产手机能卖那么高,是很难想象的。而P7的售价,也定在了2888元的高点。

最终,这两款手机卖得都很好。P7和Mate7都分别卖出了700万部。据说当时华为仅Mate7一款手机的营收,就超过了小米手机2014年全年销量6112万部所创造的营收和利润的一半。

和原本被寄予厚望的D系列相比,Mate系列就像是小妈生的一样,并不受重视。所以Mate7推出市场之前,华为内部给的销量预估大概在30万部左右。但是没想到Mate7推出之后,实在过于火爆,甚至万科的郁亮问了一圈都买不到,无奈之下走后门找到了余承东,让送他一部。

P7和Mate7的畅销,使得华为中高端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占比大幅提升到18%。也因此,Mate7被认为是华为在冲高之路上的“关键先生”。

现在回头看Mate7和P7的成功,有两大方面的原因。

一是,产品实力确实不错。当时Mate7用的是华为自研的芯片麒麟925,P7是麒麟910T,在性能调校上有独到优势。

此外,Mate7搭载了7.9mm的超薄机身、2.9mm超窄边框,4100mAh大电池以及按压式指纹识别,相对于当时的iPhone 6和Galaxy S5来说,有很多优势。比如说指纹识别速度,Mate7通过自研指纹传感器芯片设计,能够做到轻触1秒就能解锁,比前两者要快很多。

二是,华为在宣传打法上的变化。

此时的华为,虽然手机的出货量在迅猛增长,逐渐跻身全球头部手机厂商之列。但是一直以来华为是一个面对B端运营商“隐形品牌”形象,消费者对这家以通信设备起家的厂商印象,还停留在憨厚老实的“技术宅男”。

当时,有人非常形象地用几句话总结了华为手机的宣传策略:“我设计多么不容易”、“我投入了多少人搞出来的”、“我花了多少钱做营销”。

但是自从余承东从三星挖来营销大师杨柘之后,华为陆续推出了P7的君子如兰、P8的似水流年以及Mate 7的爵士人生,这样一个营销风格改变了华为手机以往的形象,非常符合高端人士的口味。

特别是对于Mate7的“爵士人生”定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华为=爵士”的印象还久久留在大众心中,甚至还成为了很多网民的华为梗。

2014年凭借Mate7和P7,在高端市场崛起之后,华为的高端市场逐渐形成了“Mate+P”的双轮驱动模式。也因此,这一年华为在其财报中,将接下来的2015年称为华为消费者业务全面构建能力开创全新未来的「格局之年」。

2015年华为继续推出了Mate 8和P8,发货分别超过了700万、500万台。

2016年,“徕卡+自研ISP”的组合,彻底让华为P系列的影像站了起来。而“保时捷设计+麒麟芯片”,则让华为Mate系列进一步扩展了华为在超高端市场的份额。

最终,2016年推出的Mate9和P9,销量均突破1000万部。这代表着华为在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

小结

从被迫成立,到差点被卖掉,再到做到全球TOP3和站稳高端市场,华为手机业务的发展历程应该说一波三折。

如今面对被制裁的窘境,华为仍然在不断发布新机。华为在等一个时机,或许到那天,我们会再次看到华为手机的东山再起。

参考: 张利华,《华为研发》 华为历年财报 Aaron W,华为手机上位史(三):高端的逆袭 戴辉,一位前华为人亲历的华为手机发展史:最牛产品是如何炼成的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