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手机无法打电话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 2023-08-14 08:39 阅读: 文章来源:QUY1925XUSR

| hello~我是你们的der(得儿)一个爱好数码、喜欢谈论时事热点,挖掘性价比东西的宅,der友们点个关注叭!

虽然最近都被 iPhone 14 刷屏,但还是有很多小伙伴问前段时间发布的华为 Mate50 系列新机。

因为除了“捅破天”的技术,der 意外的发现这个“1% 电量可待机 3 小时,通话 12 分钟,亮码 10 次,扫码 4 次”的应急模式,能将电离子重新回收的聚能泵黑科技,争议居然这么大。

有人说,这确实称得上是技术革新,现在手机这么耗电,1% 的电量能做到这么多事确实了不起;有人说,这不就像南孚电池的聚能环一样,还有样学样的叫什么聚能泵,简直就是智商检测;也有人说这个功能有点扯,电池虚标就虚标,而技术再牛也不能没电变出电来吧,感觉像在忽悠人!

所以今天 der 就和大家聊聊,华为 Mate50 的这个 1% 电量的黑科技,到底真是技术革新还是智商检测?

首先,华为在 Mate50 发布会上对于这个功能,描述的很厉害,但又没有数据显示,也没有实际演示,给人感觉就像:我说是就是。

而且 der 发现,很多实测上手的视频也没有提及这个功能,估计属于那种理论很强,实际感知不强的功能,以至于很多人冷嘲热讽。尤其是电离子重新回收的概念,给人感觉就是没电了还能靠技术发电,说是智商检验也很正常。

有意思的是,有人觉得这些冷嘲热讽的这些人不懂,而且没用过华为手机也太不相信,于是一本正经的出来科普这个黑科技。

说是普通手机电压降到 3.3V 时,就会自动关机,而华为 Mate50 则可以将电压调整到个极低的状态,比如从 3V 调整到 2.5V,这样就能挤压出手机电池中上百毫安的电量出来......好让手机实现应急模式的功能。

这看似简单,但实际手机电路很多硬件最低电压都是 3V,要想低压还能正常工作使用,电路设计就必须做升压处理,不像现在手机电压低于 3V 就直接关机,因此华为 Mate50 在电路设计上做了颠覆性的更改......

当然,这时手机里很多费电的应用,像拍照、录像、游戏等都是打不开的,而且还会限制应用不常驻后台,软硬层面上做到极致的省电,还称这就是以人为本的黑科技。

这时候就有大聪明出来发话了,这样这么极致的将最后的电量进行低压供电,电池不会损伤、出问题吗?

没想到有人还拿华为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小龙的回答出来,说电池寿命是按电压放电至 3V 的循环次数来定义。表面看电量耗尽,实际还保留着一定的能量,而华为 Mate50 这样则更有利于电池容量的充分利用。

然而在 der 眼里看来,其实这既不算是技术革新,也不至于是智商检测,说到底也就是一种产品设计,只不过现在手机没什么人这样弄,而华为却专门设计成极低功耗。

再说了,这是华为自己的“定义”,而之前联想在发布新机的时候,也宣称应用了类似的技术,只不过定义为“业界首创法拉第磁升压技术”罢了。

一般来说,我们手动关闭蓝牙、WiFi、GPS 定位等,也就是软件层面上做到极低功耗,这些可以通过系统限制。但硬件层面想要做到极低功耗,则需增加额外的硬件或者重新设计,例如极低功耗的芯片运行系统、主板增加电源管理或升压模块,低压下也能满足供电需求等。

考虑到现在手机内部寸土寸金,单独设计个升压电路有点不太可能,估计华为 Mate50 解决了关键芯片等器件如何在低压下(例如 2V)也能使用的问题,那这样的产品设计确实也挺新颖。

不过这算不算技术创新,如果真是创新,那为什么要在手机仅剩 1% 电量的时候才使用呢?那让手机随时都能开启,岂不是分分钟实现超超超长续航了?

所以 der 觉得,与其说是“颠覆性的更改”、“以人为本的黑科技”,倒不如是手机厂商给新机的一个“营销噱头”罢了。

再说了,而且现在手机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基本没多少人看到手机没电还不去充吧?就算出远门,整个倍思星爵数显快充移动电源不就行了,22.5W 的超级快充不比你心惊胆战的挤压那 1% 的点更舒服?还能给女神最新的苹果 iPhone 14 进行 20W PD 快充,这么一看是不是觉得这个技术也就这样罢了?

最后,der 并不是黑华为 Mate50 不好,而是太多网友把这个技术吹得神乎其神,甚至冠上“颠覆”、“黑科技”之类的头衔,真的过分了。而且还有人说华为手机刷微信、打电话啥的一顿操作还不掉 1% 电,这般夸张的“超级省电”,肯定有人持不同意见。

其实华为这个功能初衷还是好的,虽然用上的机会可能不多,不知道是否真能解决用户急需用电的痛点,但至少这个功能确实可以应急使用,而且官方好像也没有过多的去“包装”和“营销”,只是顺口一提。

讲到底,卖手机真不是为了交个朋友,还是为了赚钱,而这个所谓的“技术革新”和“智商检验”,更多的还不如说是营销卖点。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