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电脑下象棋在线玩永乐象棋

发布时间: 2023-08-23 10:06 阅读: 文章来源:3P876IOPNY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建立明王朝。1644年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尽,明亡。在明封建统治二百七十多年里,我国象棋的发展非常迅速,尽管当时在士大夫阶级中有弈贵象贱之称,但在市民、手工业者及农民中却有很大的发展。

一、逍遥楼及其它

明王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实行了一系列恢复经济、安定人民生活的措施。如鼓励农民积极生产,让农民自由开垦荒地,而对那些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人,则予以严厉打击。然而,他把下棋、击鼓、踢球等也列为禁例,这却是一种过火的做法。

据周漫士《金陵琐事》说:

明太祖造逍遥楼,见人博弈者,养禽鸟者,游手游食者,拘于楼上,使之逍遥,尽皆饿死。

又据顾启元《客赘语》说:

洪武二十二年三月廿五日,奉圣旨:在京但有军官军人学唱的割了舌头,下棋、打双陆的断手。

(见顾启元《客赘语》《国初微文》卷十,11页)

从以上两段记载可知,明初最高统治者对于下棋是坚决反对和严厉打击的。明末董含对此批评道:“明初立法之酷,可以至此,几乎桀讨矣!”当然,这对当时棋类的发展,必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一卒功成见太平

由于象棋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它非但吸引着广大群众,而且也迷住了封建统治者。从明成祖永乐时期起,象棋这朵饶有趣味的艺术之花,为当时最高统治者所爱上了,奉圣旨编的《永乐大典》曾辑有《象棋》一卷。明太祖的儿子朱权,甚爱好象棋,并且亲自编过象棋谱。这说明在明宫廷中象棋逐渐盛行起来了。明太祖造的逍遥楼恐怕早已被他的儿孙忘掉了。明太祖的孙子朱高炽在当太子时,不但爱观内侍们下象棋,而且自己也爱下象棋,每在感兴之余,即命状元曾子桌赋诗助兴。曾子桌赋诗道:

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

千里封疆驰铁马,一川波浪动金兵。

虞姬歌舞悲域下,反将旌旗逼楚城。

兴尽计穷征战罢,松荫花影满棋秤。

(见褚人获《坚弧集》五集卷4)

曾子柴的诗更激起了朱太子的棋兴和诗兴,于是随和了一首:

二国争强各用兵,摆成队伍定输赢。

马行曲路当先道,将守深宫戒远征。

乘险出车收败卒,隔河飞炮下重城。

等闲识得军情事,一着功成见太平。

(见褚人获《坚弧集》五集卷4)

正德间诗人毛伯温也同韵相和一首:

两国争雄动战争,不劳金鼓便兴兵。

马行二步鸿沟渡,将守三宫细柳营。

摆阵出兵挡要路,隔城飞炮破重城。

帷瞌士相多机变,一卒功成见太平。

(谢侠逊《象棋谱大全》初集,卷四,弈话,外篇第36页,民国18年中华书局版)

从以上三首诗可知,作者都具有一定的棋艺水平,不是行家,决不会吟咏出这样的象棋诗。的确,在明仁宗朱高炽时期,明代的象棋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为明中叶象棋的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

三、独象棋盛行

明代中期,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城市也跟着繁荣起来,当时科学、文化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等,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当时的象棋运动也一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唐寅《谱双·书后》说:

今朽蒲,弹棋俱格废不传;打马、七国棋、汉官仪、五木等戏,其法具在,时亦不尚;独象棋、双陆盛行(见图1)。(光绪丙午九月长沙叶氏刊行《谱双》第二十五页)

图1:唐寅真迹(见沈津《欣赏篇》)

按唐寅(1470-1533),明吴县人,字伯虎,号六如。弘治间中乡试第一,是当时著名的艺术家,颇爱好象棋,甚至在《四十自寿》诗中也提到着象棋,他所说“今独象棋盛行”并非虚语。在明代,许多古老的游戏,有的失传了,有的虽有谱,因为缺乏艺术的感染力,亦逐渐淘汰,唯独象棋是老树发新芽,古藤开新花,非常盛行。

与唐寅同时期或稍后于唐寅的明代著名学者,如杨慎、朱晋祯、谢在杭、李开先、郎英、王三聘、陈仁锡、毛晋、罗項、王坑等等,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提到象棋;一些著名的象棋谱,如《梦入神机》、《自出洞来无敌手》、《金鹏秘诀》、《金鹏十八变》等等,也出现在这个时代。当时著名的藏书家,如高儒、晁琛、晁东吴、赵用贤、徐渤、赵琦美等等,还以收藏这些象棋谱为时髦;这一切都说明象棋已深为各阶层所爱好。

女子象棋在明代也有了新的发展,在兰陵笑先生的《金瓶梅词话》小说中,有一回反映了当时广大市民阶层中妇女着象棋的形象。

最可喜的是象棋在农村中广泛传播,如李开先在《村翁》一诗中写道:

小有兼逢大有年,田家多获即为贤。

有时撒网为渔父,日长登床作睡仙。

破局棋惟随手应,无弦琴不用音传。

一身之外无所慕,下有青山上碧天。

(《李开先集》闲居集之三,145-146页,1959年中华书局版)

这首诗反映了一般农村中“田家”“渔夫”对象棋的爱好。

杨慎在《丹绍杂录》中说:“今之象戏,芸夫牧竖,俄顷可解。(1)”,其“芸夫牧竖”是专指广大劳动人民而言,“俄顷可解”是说象棋易学。其实,如果我们从未见过象棋,尤其是不识字的文盲,“俄顷可解”是不可能的,唐太宗李世民不是看不懂吗?所以,我们认为杨慎这句话不能说明象棋浅显,而只能说明象棋的普及。

四、象棋迷的故事

象棋迷是对象棋的特别爱好而产生的。这种棋迷的棋艺不一定精湛,有的甚至在中等水平之下,但这种人酷嗜象棋,以至有时笑料百出,成为趣谈。在明代由于群众性象棋运动的兴盛,这种棋迷是不少的,兹录两则于后。

据李开先《西皋举人张君行状》一文中,曾详述了明成化间山东章邱县西皋村农民张继美着象棋入迷的故事:

西皋为吾县名村,在城东南三里许,……继美则君之父也,字绍馨……惟务农于皋原,间或为渔于江干。娶韩氏……以成化丁未年癸丑壬辰日中时,生君于西皋村……君生七月,母韩氏卒。失乳赢弱,如未曾满月者。父乃携之觅乳。性好着棋,久而君啼饥,父仍恋棋不忍去,但云:“只一局,则就乳于邻母。”既而云:“再一局”。至再又至三矣。棋兴愈勃,棋友乃推之门外,恐其复回,杜其门。

(《李开先集》中,卷之九,534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象棋迷在明代民间屡见不鲜,明浮白主人《笑林》中绘声绘色地刻划两个象棋迷夺车的笑话:

两人下象棋,旁观者往外小恭,再至,则两人俱不见矣。遍觅之,乃在门角里夺车。(见《历代笑话集》214页,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这个笑话影响颇大,到了清代乾隆间,在纪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景城真武祠未妃时,中有一道士,酷嗜象棋,人以棋道士呼之,其本姓名乃转隐。一日,几上置局,止三十一子,其人也不知去向,忽闻窗外喘息声,审视之,乃二人四手相持,共夺一子,力竭声嘶,尚未肯让也。(见《留余籍弈话》笑话类,49页,世界书局民国三十二年版)

五、只此一艺可冠古今

李开先是明代最有名的业余象棋国手之一。

李开先,字伯华,自称中麓山人,中麓子或中麓放客。明山东章邱人。弘治十五年生。二十六岁乡试第七,二十七岁举进士,会试第二十名。自嘉靖十一年至二十一年,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稽勋司员外,文选司郎中,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公余,常与唐顺之,王慎中、陈束、赵时春、熊过、任瀚、吕高等诗文唱和,号称嘉靖八子。其时朝政腐败,权贵横行,阁臣夏言、严嵩弄权,满朝贪污、贿赂、舞弊之风极盛。但开先不畏权贵,执法公正,尤如污泥中之莲花,无比廉洁。后因夏言大兴土木,耗尽民财,开先怒而抨击之。结果失败,削职为民。从此,他退出宦海,在家聚集骚卿,墨客、棋手,终年从事文学艺术的创作,故在他的《后象棋歌》中,有这样的诗句:

逃名海岛有今日,坐隐秋秤不论年。招乎众友终朝为戏具,一任人世事,雨覆共云翻。(见《李开先集》闲居集之一,20页,中华书局版)

李开先是个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家,尤其在戏曲剧作方面的成绩颇大,但最精于象棋。人们称他“只此一艺,可高古今。”

李开先出生于象棋之乡的山东章邱县,从小就爱下象棋,青年时代更是个棋迷。他说:

余性好敲棋编曲,竟日无休,归则读书夜分,务补昼功。宜人每戒之曰:人言白日沿村吸茶,夜晚点灯编麻,子之谓夫?且人生血气有限,昼夜兼劳,久之血气兼病矣!(见《李开先集(中)》“谐封宜人亡妻张氏墓志铭”《李中麓闲居集》卷之八,467页,中华书局版)

着象棋和编曲,都是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文化艺术活动,他妻子不懂这一点,劝导他不要这样做,恐伤身体。因此,李开先没有接受爱妻的劝告。他在留京当官时,好友当代大军事学家御史唐顺之屡次戒他“不当着棋”,但仍丝毫未降低他对象棋的浓厚兴趣。自从退居故里绝仕途后,他更是热爱象棋,来他家访问的有名的棋友常年不绝,他在“赠谢少溪”诗中自我表白道:“将棋度日酒为年,局中何如中圣贤。我爱敲棋君善饮,人称豪客与闲仙(2)。”

李开先对象棋艺术的造诣甚深,当时有棋艺冠古今之誉。一些被称为象棋国手的棋艺家如吴唐、吴桔隐、吴升甫、陈国用、蔡荣、张希秋等人,与李开先较量,或让三先,或让一马,仍为李开先击败。因此,他常自问自答:

棋客有谁为敌手,园丁与我总闲身。(见《李开先集(上)》闲居集四,“与客游百花园”213页)

李开先没有留下象棋谱,但他的两首《象棋歌》却传下来了。这两首《象棋歌》是他的精心杰作,也是我国象棋诗歌中独有的长篇巨著。《前象棋歌》97句628字,《后象棋歌》136句788字。这样长的诗歌,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也是罕见的。因此,这是我国明代象棋史上一份重要史料。

六、明代的著名象棋手

明代由于象棋在群众中广泛发展,比赛频繁,因而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棋手,据手头不完整的资料,除李开先之外,大致有陈珍、张希秋,吴桔隐、吴升甫、蔡荣、朱相、曹扬、李静泉、吴唐、臧燃循、秦科、张京及朱晋檢等人。

陈珍和张希秋

陈珍、字国用,燕京人。他是明嘉靖间业余棋艺家。他围棋、双陆都不错,“独以象棋擅名,举世无以抗衡者。”当时在北京的象棋名手,都曾与他较量过,只有与名手张希秋未定高下,因为他俩都有“职守”。“为避小嫌,还就馆章城。有友人荐之德府,与希秋相较。”比赛结果,还是国用棋高一着。

陈珍不但棋艺高,而且棋品也好,明人称赞他:“不但优于棋,而且优于行,谦让退藏,彼轻薄浮浅露者望之,自然敛退。(3)”

吴桔隐和吴升甫

吴桔隐和吴升甫,两人都是明中期著名的专业象棋手,被称为“棋客”或“棋士”。二吴挟象棋游遍全国各地,与当时的名手比赛,公认二吴为“国手”。李开先有诗赠之,其诗云:

天下名棋有二吴,昼长对垒夜披图。

豪游湖海名应满,遍遏公卿兴不孤。

声利场中犹腐鼠,乾坤身外一逮庐。

走穿足下陈桥履,赢得腰间金仆姑……

(《李开先全集》卷之四,214-215页,“送棋客关桔隐兼及吴升甫”)

蔡荣、朱相和曹扬

蔡荣是个小京官,也是象棋业余棋手。曾与李开先进行友谊赛,结果如何?未明。

朱相和曹扬,是明嘉靖期间的专业象棋手。他俩曾多次与李开先赛象棋,但棋艺远不及李开先(4)。

刘九

刘九,名守,号倩亭。是个普者,明嘉靖间济宁都御史刘泽的远族。他是个有名的音乐家,象棋也下得很好。以卖艺度日。曾伪迁都御史刘泽的第九子,造访李开先家,均为门者所拒。后使小童向李开先传话,正好象棋国手吴桔隐在座,吴说:“如拒之则失人”。为了避嫌,就邀他在城中“闲第”和城外名园中比赛,棋艺的确很高(5)。

李静泉

李淑荐,字静泉。曾考取秀才,虽然眼睛有病,但最爱着象棋。李开先在《悼静泉李淑荐》诗中说:“静泉亦有小聪明,病目贪棋误半生(6)。”

吴唐

吴唐,明嘉靖间象棋国手,是李开先当京官时时常来往的棋友。李在《象棋歌》中说:

无事偏知夏日长,诗书赖读积匡林。

有客款门称国手,敲棋海内号无双。

既出大言定绝艺,又疑良贾定深藏。

呼童延入欣相见,乃是旧识名吴唐。

京国别来今数载,声音如昨鬓毛苍。

里中棋友来相会,共说棋高不可当。

(见《李开先》闲居集之一,18页,中华书局版)

臧晋叔

贼愁循,字晋叔,长兴人。万历间官南京太常博士。既是棋迷又是球迷,每逢出去,总是把棋盘和球挂在车上。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有诗云:“深灯夜雨宜残局,浅草春风咨跻毯(7)。”

秦科

秦科,明兰阳人。据《兰阳县志》说,他“善象棋,尤精围棋,天下无敌(8)。”

张京

张京,号称象棋绝。张京对中局特别有研究,他与人着棋将半时,据沈榜《宛署杂记》说:“即定几十着以某子取胜,无不验者(9)。”当然他的对手棋艺是较差的,否则算定几十着之后未免有些夸张。

朱晋桢

朱晋帧,字进之。明末崇祯间东海人。朱晋桢是明末著名的象棋手,曾在棋坛上驰骋三十余年,“称无敌者。”

朱晋桢有兄弟四人,以他为最小,他有个哥哥叫朱翼维,字之甫,是明末云南总督,也好象棋;他有侄子朱尔邺和朱萧两人,对象棋颇有研究;朱晋帧的家堪称象棋之家了。

朱晋桢辑有《桔中秘》象棋谱四卷,是对明代几百年象棋艺术的一次总结,在我国象棋史上有它一定的地位。

明代末叶的象棋

明代末年,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全国土地高度集中在大官僚,大地主手里。封建统治阶级不仅以地租形式对广大贫苦农民进行残酷剥削,同时也以种种苛捐杂税加重对广大贫苦农民的剥削。农民起义的烽火燃遍了全国各地,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革命军,在广大农民“迎闯王,不纳粮”的热烈欢呼声中进入北京,推翻了明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封建统治。明末的象棋运动,比之明中叶的盛况,有着明显的衰退。不过,在明宫廷和大官僚中还是比较盛行的,姚雪垠《李自成》中描写崇祯的首辅以卧槽马胜门客及崇祯与宫妃下象棋,并非小说家的虚构。据记载,崇祯所宠爱的田贵妃,就是下象棋能手。

封建统治者自己寻欢作乐总嫌不够,但却不准老百姓参加正当的文化活动,如天启五年,曾下圣旨禁止打流星、击鼓、踢球……等的民间活动。当然,象棋也不会例外。

尽管封建统治阶级对象棋的严禁与摧残,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与具有无比生命活力的象棋运动,却继续在发展。现存明末两部大型著名象棋谱《适情雅趣》和《桔中秘》,都产生于这个时代,它犹如黑夜里的一颗明珠,更显出它的光辉灿烂。

注:

(1)杨慎《升庵全集上》,卷四十八,33页。乾隆版。

(2)《李开先集(上)》闲居集之五,144页。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

(3)《李开先集(上)》闲居集之四,210页“赠棋客陈国用·有序”。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

(4)《李开先集》闲居集之一,“象棋歌”,18-19页。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

(5)《李开先集(中)》卷十,“著者刘九传”580页。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

(6)《李开先集(中)》240页,“悼静泉李淑荐秀才”。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

(7)《汤显祖集》卷七,《玉名堂诗》之二,304页。197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8)周家森《留余够弈话》智识类,18页。

民国三十二年世界书局版。

(9)沈榜《宛署杂记》卷二十,志余八,263页。北京出版社出版。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