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大作战联邦大作战

发布时间: 2023-09-08 22:44 阅读: 文章来源:3P6861IOPNY

一年战争,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MS用于实战的一场波及整个地球圈的大规模战乱。由于米诺夫斯基粒子的问世与运用,造成了战场上接战距离大幅缩短。

在传统火炮、飞弹射击精度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支援射击也不得不由MS来取代了。而也正是因为这一改变,也令MS产生出了另一种衍生可能性。

RX计划,是V作战旗下的一个MS开发项目。早在一年战争爆发以前,联邦军就已经开始关注MS了。不过由于技术的不足,对己方军备的自信,以及对公国军的轻视,导致MS开发只停留在不成熟的试作原型阶段——甚至都不能称之为MS。

军方的态度180转变,迫不及待想要拥有MS的渴望令V作战得以确立并加速推进。

“使用特化型MS互相支援、联合作战,使部队能够弹性运作。”这是RX计划的最核心的开发理念,同时也反映出了联邦军对MS的独特理解。

军方认为,自军用MS应该不同于公国军的“一机泛用”设计理念,强调将MS分为近战、中距离支援、远距离炮击三种形态混编作战。

而RX-77钢加农系列,正是肩负其中“中距离支援”一环的存在。

重装炮兵

装甲

RX-77系列首先制造的是被称为初期试作型的RX-77-1A,不过由于初期试作型在实际运用中暴露出了不少缺陷,其中以重心过高,射击时后坐力影响机体稳定最为致命。

因此RX计划的技术人员将初期试作型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取消了上半身肩部、手腕等处的追加装甲,改为加厚下半身(尤其是小腿)的装甲,以次来使得重心下移,克服那要命的后坐力。

而将传统肩甲取消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为了保证在装备双加农炮的情况下本机两臂的活动范围。不过,为了保护重要的肩关节,设计人员还是特别为本机设计了独特的球形肩甲(这一点与77-1A相同)。

采用球形设计的主要原因,除了能够争取到用于内置关节等内部构造的最大装甲内部空间外,曲线弧形的表面还能起到一定程度的跳弹效果,降低了装甲受到直击而损毁的概率。

本机四肢的装甲基本上都采用了独特的圆弧形设计,而在肘部区块则装设了尖锐外突的护肘装甲。这种设计在后来的RGM-79G/GS/SPⅡ都有沿用,算得上是一种兼具了防御、攻击和固定支撑功能的设计。

和强调灵活性的RX-78-2不同,本机是以后方炮击支援和中距离狙击进行特化设计的,对于机动性来说绝对的火力、更高的耐弹性更为重要。相对高达来说本机的运动性较差,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但,由于有追加更为厚重的月神钛合金装甲来弥补,因此即便没有装备盾牌,本机的防御力依然非常优异,甚至成为了比高达还要难击毁的MS。

躯干与四肢

本机的头部构造相对更迟完成的高达,显得更为简练直线,轮廓设计并没有像高达那样强调高度的拟人化(官方宣传并不明显)。本机并没有能装设头顶冠状的主取景器,而是将其与感测器合并一处,装设在相当于“眼睛”的位置。

侧重于发动二线炮击的本机,对取景的实际成像效果的要求并不高。不过即便如此,本机所配备的主取景器在当时而言仍属于非常先进的版本,再在此基础上覆以绿色防弹护罩对这一感测阵列进行有效的保护,这一创新设计日后也为吉姆系列所继承。

为了能在米诺夫斯基粒子战斗浓度散布下的环境里,保持各作战单位之间以及与指挥中心的联络,本机装备了79式收发天线设置在头部后方。

这是一种施加了防米诺夫斯基粒子干扰处理的大型全周波天线。与高达的V形刃状天线不同,本机的79式天线更加酷似高高朝天耸立的昆虫触角。

设置在头部后方的原因则是为了避免天线在激烈的炮战

中受损,同时在整备维修时后勤人员也能更方便的进行收纳操作,天线是能够向后折叠的。

另外,在本机的头部相当于耳朵的两侧部位,装设有主集成感应模块。由于内置了大量高度集成化的索敌、射击控制等感应装置,本机的武器管制能力以及射击瞄准方面远超同期的MS。

同时,设计人员将这一区块设计成极易装卸更换,这也是考虑到实战中针对不同的作战要求,会需要按照情况更换相对应的感应模块种类。

实际上在这一时期,联邦制MS的内部构造与公国军也是有颇多相似之处的。在本机相当于嘴部位置的区块,设计内置有激光电磁波感应装置。而在两腮部位的装甲下层,则内藏有风冷装置,主要通过吸排空气来达到面部区域性冷却的效果。

本机的机械臂采用的是与高达相同的基础设计,不过指关节等强调活动的部位,由于追加了护甲的缘故,在灵活性上有所影响(不过依然优于MS-06)。值得一提的是,本机的机械手在设计上更重视扭力,而不是反应速度。

由于本机并没有配备像样的近战武装,因此为了弥补这一方面的缺憾,在手背部分追加了外突的手甲,令本机具备了一定的近战能力。而本机强化了抓握性能的手掌,也能够更牢固地攥住地表凸起的岩石。这尤其在后坐力极大的加农炮射击时,能够为本机提供更好的稳定性(钢加农经常趴下射击)。

在本机出现以前,更早开发完成的RX-75钢坦克虽然被列入RX系列内,但严格来说它并不是真正的MS,只能算作是战车的衍生型。而RX计划的主旨就是为了追求对MS战,因此能够双足步行的本机才变得尤为关键。而当加农炮发射时本机的双腿也被当做稳定机身的炮座了。

而作为内置多种感测器、辅助装置的脚踝部位,主要也是以辅助运动以及在炮击时协助驾驶员稳定机身为主。考虑到本机的腿部已然覆盖有大范围的厚重装甲,因此无法像高达那样进一步追加踝装甲了。

因此,技术人员改为强化了位于踝部左右两侧的运动辅助装置的外层护罩(实际上也是一层装甲),并且同样修改成了弧形球面以便减轻中弹时的损伤。

本机的机身躯干,基础结构与高达别无二致,均采用了RX系列一贯使用的月神钛合金来打造主装甲和框架。而且作为一款着重测试用途的试作MS,本机驾驶舱同样也采用了核心战机系统(Core block System)。

本机的核心战机系统,与高达是相统一的规格,因此零部件之间的互换是可以实现的,并无技术上的障碍。而核心战机所搭载的核融合炉,不仅仅是本体的主动力源,还肩负着为固定式武装直接供能的重任。不过本机的核心战机并不会像高达那样经常进行独立飞行、作战,因此存在感很是稀薄。

而与高达不同的是,作为二线火力支援MS的本机,并不存在高速战斗时的冷却问题。与持续维持低温运转的理念截然相反,本机所采用的是高效迅速的冷却。因此,本机在前胸装甲板的下方设置了大型换气口,可以通过这一装置瞬间将大量空气吸入机身内,来达到迅速降低机体内部温度的目的。这一设计理念,后来也一直都被联邦系MS所继承沿用。

炮击系统

本机最显著的外观特征,无疑就是装设在两肩上的双加农炮了。

这种将高威力的大口径火炮当做固定式武装的设计,实际上并不符合泛用兵器的理念,这种特化的做法等于是局限了机体的用途。不过军方设计本机的目的,更多的是用来测试中距离支援型MS是否具备实用性。因此本机在设计之初就确定是为了搭配其它MS运用的,战术意图明确的反映在了机体设计上。

相对于光束兵器来说,实弹武器虽然体积庞大且使用不便,但好在稳定性与破坏力丝毫不逊色。RX计划所开发的MS在性能上强调在大气层内自如的活动(这也是因为当时公国军已然发动地球侵攻作战),因此相对于会在大气层内威力衰减的光束兵器,实弹武器明显更能保证本机的持续作战时间。

光束兵器在运用过程中,主要需要考虑供能(就当时而言,对动力炉出力要求很高)与散热两个问题。而实弹武器拥有独立的供弹体系,因此想要提高作战效率的话唯一要考虑的就是射速这一问题了。

而对于本机搭载的240毫米(另一说是360毫米)短管加农炮,其射击的高动能所产生的高热量,是影响连射性的最大障碍。因此技术人员以加装大型水冷用套筒的方式,令炮身的冷却问题得到了彻底的改善。再配合改进后的弹药装填系统,短管加农炮能够获得与渣古机关枪匹敌的高射速。

本机搭载的短管加农炮相比起RX-75钢坦克的主炮来,口径更大,但受限于身管的长度,有效射程比较短。不过,短炮身的设计令本机无论是机动力还是移动力都比RX-75更好,在运用上也更具弹性了。

由于设计特殊,即便是本机在移动过程中也是可以正常射击的。以本机出色的运动性,甚至可以在高高跃起时开火。不过,虽然这是一款低后坐力型炮,考虑到双炮齐发会产生完全可能令机体倾覆的高后坐力,两门短管加农炮又被设计成可以单独开炮。

但相对于几乎不存在后坐力的光束兵器来讲,短管加农炮开火时炮身的震动依然十分的剧烈。过大的后坐力不仅会严重影响射击的精度,还会对机体一些脆弱敏感的部位造成损伤。

为此,本机除了在加农炮内部追加了反后坐力装置,在远距离炮击模式下会采用特殊的发射姿势——即双膝跪地,双手前伸撑地——以此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有效降低由于发射高动能实弹而产生的后坐力。

而机体处于低姿态还能大幅减少被命中概率,除了能保持射击时上半身的稳定,提高命中率,还确实做到了有效的自我保护。这种独特的弹性运用,也算得上是本机的一大特征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短管加农炮强化了冷却性,可以做到持续的高速连射。除了直接攻击敌机外,还能在阻截敌军前进时起到很好的威吓作用。但也因此,看似充裕的40发容弹量(双炮合计)经不起经验浅薄的菜鸟驾驶员无节制挥霍,如何有效而节约地消耗弹药,是本机能在战场上滞留更久的关键所在。

为了将这款短管加农炮妥善安置,以及对驾驶员的负担以及尽可能简化操作的考量,技术人员将一开始能够调整炮口垂直与水平高度的机构加以简化,只保留了调整炮口垂直角度这一功能。装备在本机肩部上方的传动轴,不但起到了固定炮身的作用,还能够调整炮口垂直角度,实现远程炮击。而炮管外露式的设计也提升了整备性,方便后勤人员花最少的时间完成受损部件的更换作业。

一点不夸张的说,本机的部分机身结构完全是为了特化为炮战而强化设计的。为了追求高射速,在提升炮管冷却效率和火控系统的优化这两方面外,本机还采用了高效率的弹药装填系统。

为了提升装填的速度,弹药储藏与补给口碑设置在了肩部下方的胸腔内。弹药库是遭到攻击时极易引爆的危险区域,所幸本机所装备的厚重装甲足以对其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了。

在加装了使用加农炮必需的冷却机构与装填系统后,本机的重量直线飙升,超过了50吨(全备达70吨),相比起高达来不够轻巧灵活。

本机在背部设计有专用挂架,这是一种将频繁更换背包、肩部固定式武装纳入考量而设计的制式化背部挂架。技术人员将这一部分尽可能设计得简单化,方便后勤人员快速安装、卸载。

与高达不同,本机并没有在背包两侧装设光束军刀收纳基座。作为主推进装置的所在点,这一区块的设计强调的是简单与实用。两组推进器相对独立,即便其中之一故障无法运作,另一组依然可以正常使用。

由于本机是以陆战为主的设计,因此所装备的推进器输出并不算高。不过在零重力的宇宙空间环境下,本机可以凭借推进器的逆向喷射来抵消炮击时一瞬间产生的后坐力,维持机体的平衡。

而背包两侧相当于光束军刀基座的位置,则设置有排气口,当加农炮射击时会从此处排气。

主武装

XBR-L TypeBeam Rifle Long-range/长程光束步枪

顾名思义,XBR-L是一款瞄准镜度极高的试作型光束步枪(长程只是概念,实际上只达得到中程射击)。BOWA公司在MS用携行式光束步枪的开发上,落后了对手企业BRASH公司一步。为此,其牟足了劲大力研发了这款射程更长的XBR-L型光束步枪。

XBR-L型是在高达配备的XBR-M型基础上改良而得,因此外形上与后者也略有相似。不过,与侧重于近距离MS战的XBR-M型有所不同,装备有加长化的I力场集束管(加速环+收束环)的XBR-L,射出的米加粒子束在得到完全的加速、收束后,能在保持光束不散威力不减的情况下命中距离更远的目标(真空环境最大射程30公里)。相比起M型来,无论是精度还是射程都有了质的飞跃。

XBR-L型的体积虽然比M型更大,且无法进行连发射击,但胜在破坏力惊人。凭借这把性能极高的光束步枪,本机具备了最基本的狙击作战能力(不过为了确保命中率,建议双手握持)。在加装了附带摇臂的可动式高精度瞄准镜后,更是强化了中距离的射击精准度,令本机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中距离火力支援型MS。

除却射程外,XBR-L型还保证了高破坏力。在兼具了各方面性能的情况下,变成了除拥有高出力核融合炉的机体外,其它机体完全无法驾驭的高阶武器。不过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XBR-L型还是非常适合用于中程射击作战的,与侧重中距离二线火力支援型的本机非常搭配。

60mm GatlingCannons“VulcanGuns”/60毫米火神炮

装备在本机额头两侧的60毫米火神炮,就属性而言是与短管加农炮一样的内藏式固定武装。由于本机并未装备白刃战武装,头部火神炮可以说是本机为数不多仅有的近战防卫武器之一。

作为一款辅助对空武器,火神炮虽然无法击穿MS的装甲,但可以在近距离起到很好的干扰效果。毕竟假如无视这种高密度的小口径速射炮的攻击,极有可能会被破坏诸如感测器或驱动关节等装甲防护达不到的脆弱部位。

SprayMissile Launchers/12连装喷射飞弹荚舱

作为本机的选择式武装之一,喷射飞弹荚舱与短管加农炮一样,都是装设在本机肩膀上方的固定式实弹武器。这是一种为展开弹幕中的近战型武装,特点是能够瞬时在前方形成密集的飞单群。其瞬间火力远大于短管加农炮,但火力持久性要差于加农炮。且由于米诺夫斯基粒子的影响,命中率非常低。

由于设置点相同,因此在使用飞弹荚舱时需要将加农炮拆卸更换。而实际运用中并未出现过两种武器混搭使用的记录,无法确定是否可行。这一套原本预定配备给初期试作型使用的武装,在被木马队回收之后,也并没有使用的记录。

Hand Grenades/投掷式榴弹

之前也提过了,本机的定位是中距离支援机,无论是12连装飞弹荚舱还是240毫米加农炮,容弹量都达不到非常充裕的程度,高强度的作战会令弹药很快就见底(飞弹荚舱弹药消耗很快,而加农炮由于射速问题40发也不经用)。

因此为了弥补这一性能短板,技术人员特别为本机额外研制了投掷式榴弹。这种能够不借助发射器只通过机械手就能使用的投掷式榴弹,实际上就是手榴弹的放大版。

由于距离以及命中率的限制,投掷式榴弹在对MS战中基本发挥不出作用,不过却能够有效地摧毁敌方的工事建筑,特别适合用于对付躲在光束步枪射击死角的目标——缺点是容弹量小,一次携带6枚就是极限了,因此投掷式榴弹只能充当辅助武器来搭配使用。

本机是V作战旗下的研发计划中,以中距离支援为目的所开发的试作型MS。本机那比高达还要更强韧厚重的装甲,给公国军官兵带来了十分震撼的冲击。这种牺牲了机动性与运动性所换来的高防御力,成为了日后炮战式样机研发的蓝本与借鉴,本机与钢坦克、高达成为了军方摸索与构建MS战术的雏形。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