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分组表格

发布时间: 2023-11-30 12:33 阅读: 文章来源:1MUMB104706PS

一、关于分组前的思考

组数:在小组合作模式中,组数是一个的话题,是分6个小组、7个小组还是8个小组,各有各的理由。我觉得具体组数应该跟班级人数、教室大小、考试座位要求、量化与评价相结合。组数过多,给量化、评价、引导管理带来难度,组数过少,意味着每组人数过多,小组臃肿,给小组的内部管理带来麻烦,难以达到小组合作模式的初衷。考虑的教室宽度是7m左右、课桌0.6m左右、班级人数一般36人左右,经过多次实践尝试,认为分成6个小组比较合适。

要求:为了小组的良好运行,分组方式要考虑很多的因素,很多老师也就分组方式做过大量的尝试,并有一些相对比较理想化的分组设计,如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动静搭配、优困搭配、男女搭配等。除了这些以外,还要考虑小组间的公平性与竞争性。公平性就是各组之间相对比较均衡,既有表现上的、也有学业上的,每个小组有比较优秀的同学,也都有待进步的同学,各组之间的学习成绩相对也比较均衡。竞争性很好理解,组间良性竞争,组内体现相互帮扶共同促进,若一个小组都是成绩好或都是非常自律的孩子,其他组怎么努力都超越不了,就会缺乏竞争的信心与动力。

不管哪种方式,都要参照学业成绩,以某次具有参照意义的考试成绩为基础进行分组。

二、关于分组方式的实践

1、分组方式一(S形分组法)

传统的分组方式

将某次考试成绩进行排序(上面数字表示班级名次),这种S形分组模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简单、实用的分组模式。将每6人为一个层次,便于后面的量化评价,行政组长从A1、A2中挑选。

这种分组也有一定的弊端:一是性别问题,有的组只有一个女生或男生,导致这个学生要求换组,全是男生的小组在卫生习惯、语言文明、纪律意识容易出问题,全是女生的小组容易拉帮结派小是非、正面引导教育有难度;二是组员关系,有的小组组员之间尤其是A1、A2,难以形成有效配合,或者因为私下关系过好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三是班级人数影响,42人的班级,第6组要明显弱于第1组,其他班级人数不是6的倍数的时候,最后层级的同学安排到哪个小组,对这个小组的学业成绩与管理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2、分组方式二(自由选择法)

(1)分层:将某次考试成绩进行排序,按照从前往后,每6人记为1个层级,如1~6名为A1、7~12名为A2、13~18名为A3……

(2)确定行政组长将A1、A2的共12名同学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自由组合组成一个小组,保证每个小组是一名A1和一名A2,这两名同学性格不能完全相同,如都内向不想管事、都比较闲聊等。并由他们自己商议确定小组行政组长(另外一人协助),这是考虑到成绩好的同学在同学心目中相对让人信服,同时考虑到有的A1的同学,成绩虽然好,学习也非常认真,表现也非常好,但组织协调能力有所欠缺,甚至个别还比较内向,显然不适合担任行政组长。这样搭配的小组,配合一般都比较好。用抽签的方式确定各个小组的组号。

(3)提出挑选组员要求:①每个小组至少2名男生,至少2名女生,便于后期的值日;②每个小组至少有一名家委,便于后期活动的组织,促进小组建设;③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行政组长完全控不住的同学不要挑选;④话多的两个同学不要放到自己的小组。

(4)确定组员:借助Excel,将A1、A2学业成绩,按照小组进行总分(也可以是均分)由低到高,总分低的具有优先选择权,在A3中各选1名组员;将A1、A2、A3学业成绩,按照小组进行总分由低到高,总分低的具有优先选择权,在A4中各选1名组员;………

(5)改进:对于人数不是6的倍数的班级,如34人,A3层4人,其他各层6人,先选其他各层的组员,最后选择A3的组员,总分低的同样具有优先选择权,也可放弃选择,同样,由低到高,最多两次放弃选择权。班级人数38人,A4层次2人,确定组员方式如上。班级人数45人,A4层次3人,确定组员方式如上。这样改进的原因,对于人数不是6的倍数的班级,中间层次的组员分到某个小组,对小组的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小组间的公平性与竞争性。

(6)补充:班主任在行政组长选择组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提醒与建议,班主任直接指定组员形成的小组部分很难有活力,完全放手让行政组长选择组员容易让小组形成欢乐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为了更好的适应,还可以给一点时间让各个小组组员之间进行磨合,若有必要,经2个行政组长同意,可以调换组员,但必须是同一层的组员之间进行调换,以后不能随意调换。这种分组方式,特别适合班级同学彼此都非常熟悉、班主任对学生非常了解的情况。

3、分组方式三(性别混合分组法)

混合分组法

以某个33人(男生18人,女生15人)为例,将某次考试成绩分别按照性别进行排序。

(1)如果某个学生的家长担任家委(全班共6~7名家委比较合适),将这个孩子的姓名用颜色标注。

(2)初步分组:如上,将男生班级第1~6名、女生班级第10~15名,分别分到1~6组;将女生班级第1~6名、男生班级第13~18名,分别分到第6~1组。这样既保证了性别的均衡,又保证了成绩均衡。

(3)调节分组:将初步分组的结果,分别求出各组同学均分。将剩余9位同学按照成绩进行排序,尽可能将分数高的同学分到均分低的小组。做到每个小组最多3名女生,每个小组有1名家委的孩子,各组成绩比较均衡。

以上是我按照这个方式分组各组的均分情况,非常接近。这种分组方式非常适合初始班级(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不是特别了解)的分组,对于体现公平公正的、便于后期良好运行的小组合作模式,也具有极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